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图学学报》 分享到: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2020年第5期目次
    2020, 41(5): 0-0. 
    摘要 ( 134 )   PDF(142KB) ( 82 )  

    目 次 

    综述 

    流体的旋涡特征提取方法综述 ············································ 邵绪强, 刘艺林, 杨 艳, 林丽娜 (687) 

    双目视觉的匹配算法综述 ······························································· 陈 炎, 杨丽丽, 王振鹏 (702)

    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 基于多个关键点对应性的手部动态重建 ·························· 范 清, 沈旭昆 (709) 

    对流-扩散方程数值解的四次 B 样条方法 ·························································· 齐梓萱, 钱 江 (716)

    三参曲线光滑融合的构造及参数的优化 ············································· 查东东, 张 迪, 刘华勇 (725) 

    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基于小波变换的权重自适应图像分割模型 ······················· 谷昱良, 羿旭明 (733)

    复杂场景下的人体轮廓提取及尺寸测量 ·················· 吴泽斌, 张东亮, 李基拓, 麻 菁, 信玉峰 (740) 

    基于多模态融合的人脸反欺骗技术 ································································· 穆大强, 李 腾 (750) 

    基于空间转换网络的视频盲水印方法 ··································· 胡 海, 李叶凡, 王 晗, 邹 玲 (757) 

    基于时域卷积网络的多尺度双线性天气预测模型 ······ 孔 震, 张华鲁, 岳圣凯, 袁明磊, 路 通 (764) 

    高动态范围图像在建筑空间非视觉光环境中的运用 ············································ 李 鹍, 甘 甜 (771) 

    工业设计 基于意图认知的复杂电气产品外观设计策略 ·································································· 吕中意 (779)

    基于 AHP-TOPSIS 的果园作业平台舒适性评价及优化 ·············· 高喜银, 王 贺, 宋 强, 白新瑀 (788) 

    模糊 Kano 与情景 FBS 模型集成创新设计方法 ···································· 周 祺, 李 旭, 周济颜 (796) 

    基于感性意象的高速列车座椅设计及美学规律研究 ············································· 白翔天,戴 端 (805) 

    融合可拓语义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地铁列车外观设计方法 ······························· 李伟丽, 向泽锐, 李 然, 苟 锐, 邓明曦 (814)

    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 面向对象和服务的桥梁工程信息管理平台研究与实践 ······· 伍 军, 宋 林, 王步云, 赵邦国, 赵夕国 (824)

    建筑机电系统物理连接关系自动修复方法 ····························· 许璟琳, 高 尚, 余芳强, 赵 震 (833) 

    基于 AISI 网络的 BIM 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 朱 攀, 史健勇 (839) 

    工程图学 宾州州立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方法启发 ········· 田 劼, 王红尧, WU Xin-li, BUSKIRK Gracevan (847) 

    环工《建筑概论与制图》“教-测-识-绘”教改实践 ··············· 李 响, 范心韵, 薛 罡, 高 品, 刘亚男, 余 阳, 刘振鸿 (854)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总数据
    2020年第5期
    2020, 41(5): 678-860. 
    摘要 ( 36 )   PDF(57603KB) ( 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流体的旋涡特征提取方法综述
    邵绪强, 刘艺林, 杨 艳, 林丽娜
    2020, 41(5): 687-701.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687
    摘要 ( 157 )   PDF(4011KB) ( 128 )  
    近年来,流体可视化已成为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最重要的目的 之一是旋涡特征的提取与可视化。由于目前仍未有一个通用的定义描述旋涡,导致文献对旋涡 是否存在的判断依据各不相同。为了对流体的旋涡特征提取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首先对 旋涡提取研究方向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回顾流体旋涡特征提取方法的发展情况再进行总结, 将常用的旋涡提取方法分为基于点、线、几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于新近提出的参考系 不变性,将旋涡提取方法分为伽利略不变性、旋转不变性和拉格朗日不变性。为了比较不同方 法的优势和缺陷,在综述每一类方法时分别给出若干经典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 究思路。最后总结每类方法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目视觉的匹配算法综述
    陈 炎, 杨丽丽, 王振鹏
    2020, 41(5): 702-708.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02
    摘要 ( 862 )   PDF(328KB) ( 543 )  
    双目视觉是获取对现实世界立体感知的重要方法,在自动驾驶等领域得到了普遍 的应用。立体匹配是实现双目感知的前提,该算法对左右摄像机拍摄的照片进行像素级的匹配, 生成稠密视差图,从而获取了三维坐标信息。概述了立体匹配算法近 20 年来的发展过程,围绕 基于人工特征和深度学习两个方向进行了综述,对算法实现过程中的代价计算、代价聚合、视 差计算和视差求精进行分析讨论,评估了算法的准确性和时间复杂度。最后总结了立体匹配算 法面对的挑战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
    基于多个关键点对应性的手部动态重建
    范 清 1,沈旭昆 1,2
    2020, 41(5): 709-715.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09
    摘要 ( 98 )   PDF(1863KB) ( 90 )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单视图深度序列的手部运动跟踪和表面重建方法。在假设任 意一对关键点的对应性在所有手部姿态上均一致基础上,使用一个平滑的手部网格模板来提供 形状和拓扑先验,引入多个能量函数构造输入扫描与模板之间三维关键点到关键点的对应性, 并将其整合到一个可用的非刚性配准管线中,以实现精确的表面拟合。通过最小化手部模板和 输入深度图像序列之间的误差来捕获非刚性的手部运动。采用迭代求解的方法,通过显式的关 键点到关键点之间的对应性,逐步细化手部关节区域的变形,从而达到快速收敛和合理变形的 目的。在含有噪声的手部深度图像序列上的大量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重建精确的手部运动, 并且对较大的变形和遮挡具有鲁棒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流-扩散方程数值解的四次 B 样条方法
    齐梓萱, 钱 江
    2020, 41(5): 716-724.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16
    摘要 ( 82 )   PDF(390KB) ( 103 )  
    基于四次 B 样条函数,提出一种求解一类对流-扩散方程的四次 B 样条方法。首 先利用光滑余因子协调法,得到有界闭区间上具有均匀节点的一元四次 B 样条基函数表达式。 接着计算在有界闭区间两端点处具有重节点的几种不同情况下的 B 样条基函数表达式,这些样 条基函数具有非负性、单位分解性等良好的性质。然后将一元四次 B 样条函数应用于求解一类 一维对流-扩散方程,其中对于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过程,对于时间变量的离散采用向前有限 差分,而对于空间变量的离散,引入参数 δ,建立四次样条逼近格式。之后利用四次 B 样条函 数去求解该对流-扩散方程。最后通过具体算例,将四次样条逼近方法与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比较, 且给出直观的数值误差对比,由此说明样条逼近方法更加简便实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参曲线光滑融合的构造及参数的优化
    查东东, 张 迪, 刘华勇
    2020, 41(5): 725-732.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25
    摘要 ( 55 )   PDF(836KB) ( 68 )  
    在构造出含有多形状参数的三参基函数之后,分析了三参基函数的优良性质,又 定义了三参曲线,并给出了三参曲线的性质。再利用 G2 连续的定义,反求出三参曲线光滑融 合的条件,并组合了分段的三参曲线,且保证了组合曲线的连续性。还将三参曲线和原基函数 曲线、三次 B 样条曲线进行了多种性质的比较,看出三参曲线更贴近控制多边形,且满足 G2 连续的条件更简单,同时还具有调节曲线形状的优点。可以看到,通过改变不同参数取值构造 了各异的曲线旋转面模型。最后利用能量最小化模型,确定了三参曲线单一参数的取值,使三 参曲线过渡尽可能平滑。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在弯曲能量约束下的组合三参曲线的参数优化, 并用曲率向量加以证明。最终得到唯一确定的具有能量约束的组合三参曲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基于小波变换的权重自适应图像分割模型
    谷昱良, 羿旭明
    2020, 41(5): 733-739.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33
    摘要 ( 112 )   PDF(8956KB) ( 218 )  
    针对灰度不均匀且含噪声图像的分割问题,提出了全局和局部灰度信息的权重参 数自适应水平集分割模型。首先,利用图像的全局和局部灰度信息构造全局能量项和局部能量 项;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阈值去噪方法,构造对噪声不敏感的边缘信息刻画矩阵,定义包含 图像边缘信息的自适应权重系数矩阵;最后,利用定义的权重系数矩阵组合全局和局部能量项, 得到分割模型的能量泛函。使用变分法得到了水平集函数演化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法实现数值 求解。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兼有 Chan-Vese 模型和 Local Binary Fitting 模型的优点,能够有效 地分割灰度不均匀含噪图像,并对活动轮廓曲线的初始位置和初始形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场景下的人体轮廓提取及尺寸测量
    吴泽斌 1,张东亮 1,李基拓 2,麻 菁 1,信玉峰 3
    2020, 41(5): 740-749.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40
    摘要 ( 244 )   PDF(1704KB) ( 132 )  
    自然拍摄的人体照片由于背景图案较为复杂,采用传统基于图片色彩空间或能量 梯度的图像处理方法难以准确地识别人体的轮廓。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别的精度。 但是,一般的神经网络方法由于计算量与参数规模较大,难以在移动终端部署。因此,提出了 一种轻量级的神经网络策略以提取人体轮廓。该网络采用 MobileNet V2 与 U-Net 框架,通过构 建特定姿态的人体数据集进行训练,识别相应的人体轮廓形状。人体轮廓经过提取关键点、拟 合回归分析等后续处理,可估算人体的尺寸。该方法可应用在移动终端上,通过拍摄的人体照 片的方法测量人体的尺寸。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地提取复杂背景照片中的人体轮廓并测量 尺寸,在速度与存储占用方面较一般神经网络有一定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模态融合的人脸反欺骗技术
    穆大强, 李 腾
    2020, 41(5): 750-756.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50
    摘要 ( 209 )   PDF(1041KB) ( 154 )  
    在先前的人脸反欺骗方法中大多使用手工提取的特征或者仅使用单一模态上的人 脸特征,并且很少注意到多通道色度的差异,因此得到的人脸反欺骗模型的鲁棒性较差以至于 无法有效地区分真假面孔。鉴于此,卷积神经网络(CNN)被用作特征提取器来代替手工特征的 提取,并且一种有效的多输入 CNN 模型被提出,以融合多种模态上的人脸特征以实现更具有 鲁棒性的人脸反欺骗。通过对人脸图像上的 2 个不同颜色特征(即 HSV 和 YCbCr)以及时间特征 进行联合建模,探索了人脸反欺骗的最佳鲁棒表示。在 REPLAY_ATTACK 和 CASIA-FASD 2 个基准数据集上进行的大量实验表明,该方法可实现最先进的性能。且在 REPLAY_ATTACK 上获得 0.23%的错误率(ERR)与 0.49%的半错误率(HTER)和在 CASIA-FASD 数据库上获得 1.76%的错误率与 3.05%的半错误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空间转换网络的视频盲水印方法
    胡 海 1,李叶凡 2,王 晗 2,邹 玲 3
    2020, 41(5): 757-763.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57
    摘要 ( 119 )   PDF(908KB) ( 64 )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空间转换网络(STN)的视频盲水印方法。针对目前视频水印 不能同时抵抗噪声、压缩等信号处理攻击和缩放、剪切等几何攻击的问题,设计一个子块水印 嵌入机制,并依赖 STN 确定水印嵌入子块区域以及空间变换系数。选择变换域中的中频系数作 为嵌入通道,通过空间变换系数矫正旋转和缩放后的图像已获得鲁棒视频水印方法。实验结果 表明,基于 STN 的视频盲水印方法具有较高的视觉隐蔽性以及较强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同时嵌 入水印容量达到 256 位以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域卷积网络的多尺度双线性天气预测模型
    孔 震 1,张华鲁 1,2, 岳圣凯 3,袁明磊 3,路 通 3
    2020, 41(5): 764-770.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64
    摘要 ( 279 )   PDF(510KB) ( 179 )  
    针对时域卷积网络(TCN)提取能力受卷积层感受野限制,难以对天气数据中的季节 性信息和长时信息进行有效提取与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 TCN 的多尺度双线性天气 预测模型。该模型由 TCN 层和双线性汇合层 2 部分组成,时域卷积层包含双路 TCN,每个 TCN 利用历史观测数据独立提取特征,除卷积核尺度之外,其他网络参数均保持一致。多尺度的 网络组合可以更深入挖掘数据中潜在关联信息;时域卷积层的输出作为双线性汇合层的输入 进行双线性融合,规范化后得到最终输出,即对未来天气的预测值,进一步提升模型的特征 表示能力。在公开的天气预测数据集上与 5 个基准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预 测结果准确率更高;此外,对比 TCN,多尺度双线性天气预测模型面对长时数据信息时表现更 加稳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动态范围图像在建筑空间非视觉光环境中的运用
    李 鹍, 甘 甜
    2020, 41(5): 771-778.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71
    摘要 ( 53 )   PDF(1740KB) ( 55 )  
    高动态范围图像(HDRI)图学技术是利用照相机拍摄不同程度曝光量的照片以获得 最全光亮度信息的技术。非视觉效应影响人体的生理节律,对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工业遗产建筑作为特殊建筑类型,如何准确有效的评估建筑空间是否符合非视觉 光环境健康值以及如何改造建筑空间形成更好的光环境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以武汉市平和打 包厂内某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HDRI 图学技术对建筑空间内的非视觉光环境进行评估,结 合仪器实地测量验证光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筑空间改造策略。结果证明 HDRI 图学技术 是一种有效的非视觉光环境测量方法,可借此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建筑内非视觉健康的影响, 为后续建筑设计及决策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设计
    基于意图认知的复杂电气产品外观设计策略
    吕中意
    2020, 41(5): 779-787.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79
    摘要 ( 94 )   PDF(1290KB) ( 80 )  
    受功能结构等多重约束和功能导向设计理念影响,复杂电气产品外观设计更关注 工程技术的合理性和功能表达的完整性,易忽略用户对产品的认知体验需求。针对这一问题, 分析该类产品外观设计意图产生模式和用户意图认知模式,总结意图认知中存在的 3 个问题: 用户认知创新与失真导致意图超出与缺漏、设计师与用户的认知差异导致语义鸿沟、用户单纯 化认知导致理解障碍。针对性提出复杂电气产品的 3 项外观设计策略:基于质量功能配置法 (QFD)的用户认知前置、构建延续性与差异性并存的外观设计特征库、以用户认知和工程约束 共性特征为引导的族群收敛,以在技术约束基础上实现用户对设计意图信息的获取和情感的满 足,进而提升该类产品外观设计的市场竞争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 AHP-TOPSIS 的果园作业平台舒适性评价及优化
    高喜银, 王 贺, 宋 强, 白新瑀
    2020, 41(5): 788-795.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88
    摘要 ( 62 )   PDF(1046KB) ( 67 )  
    果园作业平台是重要的果园机械装备之一,为了优化果园作业平台的舒适性体验, 提出了基于 AHP-TOPSIS 的果园作业平台舒适性评价及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果园作业平台舒适 性层次分析模型,对 4 款典型机型进行舒适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操控台的人机界面是影响果 园作业平台舒适性的显著因素,工作台的移动平稳性是影响果园作业平台舒适性的重要因素;然 后以 3GP-160 自走式果园作业平台的操控台为例,利用逼近理想解法(TOPSIS)确定操控台元件的 优先排序,并结合人机界面设计原则对操控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采用 RAMSIS 客观评价法和 量化主观评价法对优化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操控台尺寸、布局满足人体模型 的可视区域、可达区域要求,操作姿态比较轻松、舒适,能满足果农的舒适性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糊 Kano 与情景 FBS 模型集成创新设计方法
    周 祺, 李 旭, 周济颜
    2020, 41(5): 796-804.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796
    摘要 ( 320 )   PDF(9250KB) ( 261 )  
    为提高情景化玩具的满意系数和创新应用,提出了基于模糊 Kano 与情景 FBS 模 型构建创新设计方法。首先,运用模糊 Kano 模型的调查问卷、评估表、调查结果表对市场不 同情景玩具进行调研分析,并依次按照调研结果质量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而获取关键 设计要素。其次,将获得的关键要素作为重要目标,并引用情景功能-行为-结构模型(FBS)与模 糊 Kano 模型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方法,解决情景化玩具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挖掘行之有效创新 方法与新流程。通过情景 FBS 的应用将用户需求分析结果更加直观、准确、多角度地反映实际 需要。最后,以一款情景玩具的创新设计为例,综合模糊 Kano 与情景 FBS 模型具备的互补优 势,有效提高了玩具的满意系数,并通过制作实物模型验证了创新设计的可行性,为同类型玩 具的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感性意象的高速列车座椅设计及美学规律研究
    白翔天,戴 端
    2020, 41(5): 805-813.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805
    摘要 ( 110 )   PDF(4046KB) ( 93 )  
    针对现有高速列车座椅普遍存在设计同质化、体验感不良等问题,将高速列车座 椅美学规律研究与感性意象方法相结合,探讨高速列车二等座椅的设计研究方法及应用路径, 为设计实践及行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通过对高速列车座椅典型样本和感性意象词汇的搜集 与筛选,结合语义差异法和拉依达准则构建得出感性意象数据库;然后将其导入 SPSS 软件进 行主成分分析,依据成分矩阵和样本评价散点图提取主成分中载荷较大意象词汇及对应的代表 样本,并进一步明确意象词汇在代表样本中的高匹配度区域,得出设计要素及优先级顺序;最 后进行实践设计及可行性评估,并将研究过程中所适用的主要美学规律进行阐述。研究结果赋 予高速列车领域美学规律研究更为科学的方法路径,同时也拓展了感性意象研究新的应用空间, 为设计出更加迎合乘客感性意象的高速列车座椅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方法及操作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融合可拓语义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地铁列车外观设计方法
    李伟丽 1,向泽锐 1,2, 李 然 1,2, 苟 锐 1,邓明曦 1
    2020, 41(5): 814-823.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814
    摘要 ( 106 )   PDF(3213KB) ( 99 )  
    为进一步提升和彰显地铁列车外形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家和用 户视角的融合可拓语义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地铁列车外观设计方法。基于可拓语义提出了文化基 元概念,构建了涵盖文化载体、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的三元组,给出了地铁列车外观设计中的 可拓语义分析与表征步骤;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估地铁列车外观设计方案的文化特征,给 出了评估流程,并以一款低速 B2 型成都地铁列车外观设计为例,结合专家和用户调查,从文化 提取与表征、方案设计和方案评估 3 方面对所提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 方法能够有效将典型文化元素以语义符号的形式融入地铁列车的外观设计,有助于提升设计方 案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
    面向对象和服务的桥梁工程信息管理平台研究与实践
    伍 军 1,2, 宋 林 3,王步云 4,赵邦国 4,赵夕国 4
    2020, 41(5): 824-832.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824
    摘要 ( 94 )   PDF(11935KB) ( 83 )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面向服务 的架构+面向对象的编程”的两面向方法,融合应用 BIM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了面 向对象和服务的桥梁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并实践应用于盐城特大桥的施工管理全过程。结果表 明,线性工程点多、面广、线长且离散性大,信息管理平台解决了开放环境组织多级分散、协 同管理难、数据多元异构等问题,在前期策划阶段指导大临规划和征地拆迁,在智能制造阶段 实现预制构件智能生产管理,在施工建造阶段实现进度、技术和在线监测管理等,提升了桥梁 等线性工程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为工程的品质建造提供技术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筑机电系统物理连接关系自动修复方法
    许璟琳, 高 尚, 余芳强, 赵 震
    2020, 41(5): 833-838.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833
    摘要 ( 73 )   PDF(892KB) ( 58 )  
    建筑机电设备逻辑关系自动提取成为建筑信息模型(BIM)从施工向运维阶段应用的 关键技术要点之一。针对实际工程项目 BIM 模型中设备、管线之间的物理连接错误、缺漏较多、 自动化提取设备逻辑连接关系难度高等问题,提出了建筑机电系统物理连接关系自动修复和效 率优化的方法。针对跨文件连接断点、错位连接、连接方向错误等 3 类问题进行准确定义,提 出自动检查和修复方法,能够自动快速修复现有 BIM 模型中常见的物理连接大量缺失的问题。 该方法在工程的实施支持施工 BIM 模型向运维 BIM 模型的快速转化,有利于实现基于 BIM 的 机电系统运维维护管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 AISI 网络的 BIM 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朱 攀, 史健勇
    2020, 41(5): 839-846.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839
    摘要 ( 139 )   PDF(2476KB) ( 124 )  
    自动从点云数据生成建筑信息模型(BIM)一直是建筑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 传统算法的建筑自动三维重建的缺点包括人工设计特征,识别过程复杂,应用场景有限等。随 着三维机器学习领域的不断成熟,处理点云便有了新的手段。通过引入实例分割中的 ASIS 网 络框架对点云进行处理,即从扫描点云场景中自动分割和分类建筑构建元素并得到实例分割矩 阵。接着,基于包围盒假设从得到的实例分割矩阵中提取建筑构件外轮廓参数,并将外轮廓参 数和分割的语义分类结果作为 BIM 建模的构件参数。最后,将这些提取的构件参数输入到自制 的 IFC 生成器中,自动生成基于工业基础类(IFC)标准的 BIM 模型。实验表明,利用无噪点点 云方法,可实现基于曼哈顿世界假设下的室内单房间的三维重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程图学
    宾州州立大学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方法启发
    田 劼 1,王红尧 1,WU Xin-li2,BUSKIRK Gracevan2
    2020, 41(5): 847-853.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847
    摘要 ( 281 )   PDF(2609KB) ( 90 )  
    为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以具有代表性的宾州州立大学工程图学为例,对教学 模式进行了深入对比与新方法探索研究。国外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三维构形,关注细节;教学实 践上立足项目设计,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教学手段能灵活综合运用胶片投影、多媒体和白板“三 位一体”。根据宾州州立大学工程图学注重教学内容与设计思维相结合的思想,结合国内教学现 状,潜心思索,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装配图为引导,零件图为课程开展的思维 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编排;同时制作了三维虚拟教具,提升学生的三维形体库储备, 强化读图能力;最后引导学生通过 SolidWorks 软件虚拟设计机械构件,并进行 3D 打印的延展 实践教学应用。相较目前国内多所高校“细而全”的输入式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表达技能训 练和主观能动学习,且学习成效显著,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工《建筑概论与制图》“教-测-识-绘”教改实践
    李 响, 范心韵, 薛 罡, 高 品, 刘亚男, 余 阳, 刘振鸿
    2020, 41(5): 854-860.  DOI: 10.11996/JG.j.2095-302X.2020050854
    摘要 ( 142 )   PDF(3243KB) ( 80 )  
    《建筑概论与制图》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土建类重要课程之一,国内大部分高校的 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建筑及制图类课程。结合环境-土建交叉工程问题,经多年教学实践,提出 《建筑概论与制图》“教-测-识-绘”四维一体教改方案并进行了实践。课堂教学围绕环境工程与 建筑知识的关联,引入案例教学与翻转教学,按照“识图-设计-构造”为主线,强化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及应用,实现了良好的“教”-“学”衔接。配合识图、测绘及制图三大实践环节,突出学生 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团队识图、独立绘图的能力,实现了较好的“学”-“用” 互动。适应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需求,为学生从事环境工程设计奠定土建基础,希望对 培养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有所裨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